青島為明學校新課堂:教有妙法--用習慣培養(yǎng)習慣
良好的學習習慣會使人終身受益。對于語文學習而言,養(yǎng)成觀察分析周圍事物、收集積累語言材料,勤動筆多修改的習慣,會使學生終身受益。
任何習慣的養(yǎng)成必須建立在掌握方法,培養(yǎng)興趣的基礎上。如果使學生養(yǎng)成良好的讀書習慣,而且卓有成效,就必須教給具體的方法,培養(yǎng)其濃厚的興趣,才會使學生投入進去,形成自覺的行為習慣。為使學生養(yǎng)成良好的學習習慣,我把自己的讀書的方法寫成文章發(fā)給學生,讓他們體會模仿。下面是我發(fā)給學生的一篇指導讀書的小文:
讀書六“善于”
讀書時書中無我,運用時有我無書。讀有字書如此,讀無字書也如此。
1.讀書善明智。大凡著述立說者,都是有思想、有見識、有智慧的人。讀書是在與智者交流思想,進行心靈對話,所以讀書可以明智。文章是作者情感,智慧的外化,所以讀書可以增學問、長見識,豐富情感,啟迪智慧。讀書前,首先應該審視自我,待了解自己的長處、短處后,再選擇讀書的篇目,才能揚長補短。明確了目的自然讀書就不會盲目。我是教師,自然把讀書的總目標定位在了解他人的教育思想,教學方法,教學原則等方面,每讀到此處必然心志專一,切己體察,與我心相通處頓覺豁達,不同處則抓緊不放,尋根溯源,待完全明白之后再往下讀。這樣就可以達到長見識,增智慧的目的。
2.讀書善悅納。讀書的人大都為了吸收,而吸收的最佳時機,莫過于虛心居敬。讀書時書中無我,便會敬仰之,悅納之。與我心有戚戚焉不頌揚它,與自己意見相悖,不貶低它。如此讀書,才可以達到吸收消化的目的,反之,則永遠不能淵博。
3.讀書善思索。讀書不可貪多求快,在關鍵處要停下來思索、揣摩。要注意前后聯(lián)系,縱橫比較,以求明達。思索之處可用筆標畫,思維的軌跡要在書旁標注。思維的火花被激活時,要善于生發(fā)。如讀《中國古代語文教育史》最令我感觸處是朱子讀書法與曾國藩的治學訓子之法,便心向往之,謹收藏之,并結合自身經歷反復體驗,便能領悟在心,實踐于行動。
4.讀書善積累。讀書靠記憶往往收效甚微,過不多時便會忘記大半,到用時查考仍須花費時間。一勞永逸之法恐怕沒有,但提要索引可助一臂之力。讀書過程中要善于梳理,善于筆錄,擇其精要,標明頁碼,以備日后查考。如讀《文史》便制作古代名教育家教學方法概覽表和古代讀書法概覽表,依表查考井然有序,將表中所列加以比較可摸到語文教育發(fā)展的脈膊,發(fā)現(xiàn)許多有價值的東西。讀到語言優(yōu)美的文章,要善于摘抄優(yōu)美句段,讀到富有哲理的名言警句,要積累起來,以備日后應用。
5.讀書善體察。讀書時必須善于聯(lián)想,善于與自己的經驗、閱歷接軌,從而引發(fā)開去,把書讀“厚”,再經提煉比較可以把書讀“薄”,這樣就會有執(zhí)一御萬之感。放下書來,便時時將書中道理細細品味,虛心涵泳,然后拿它來校驗歷史,審視生活,指導實踐,便可把死書讀“活”。
6.讀書善走出。“盡信書則不如無書”,讀完一本書,若被那書中知識牽著走路,便成邯鄲學步,反受其害。讀書要從書中走出,化為自己的學問見識。自己行動時便有我無書,才能踩著巨人的肩膀飛向高空。……
學生讀著老師的文章,看著老師的讀書筆記和寫滿了評點的書,感慨萬千,讀書熱情于是高漲起來。
習慣的養(yǎng)成是天長日久的功夫,教師要有長期的計劃打算。從學生一入學開始,我們就和學生商定,要做好哪些事情。從初一到畢業(yè),學生寫出的刊物式日記,讀過的書,都寫滿了密密麻麻的小楷。
在好習慣尚未形成之前,需要拿出時間,花費精力著緊培養(yǎng)。待習慣初步養(yǎng)成后,教師也不可撒手不管,還需提出更高層次的要求,以便使自學能力與習慣養(yǎng)成同步發(fā)展。待學生習慣養(yǎng)成后,教師還需要從旁敲敲邊鼓,安排些交流、反饋與評價,督促其鞏固習慣,提高水平。如課前日記交流,會促進觀察、積累、修改習慣的養(yǎng)成。
好習慣要靠"養(yǎng)",不靠"牽"。平時我有思考觀察的習慣,每次我看到可以寫的素材總要告訴學生。那時,幾乎每天都有引起我思考和關注的事情告訴學生,并且把觀察的方法,思考的過程告訴學生。我在教給他們入門之法以后,就放手讓學生自己走路,激勵他們自己去發(fā)現(xiàn)生活,思考生活中包含的道理。結果那屆學生,格外愛觀察、思考,寫作習慣和寫作水平也都遠遠超過其他學生。
理性思考與分析:
習慣是一種潛在的智力,“習慣與能力”是指向未來的,令人終身受益的東西。如果一個人形成了諸多良好的習慣,會幫助他走向成功。
葉圣陶先生說:“好習慣會使人終身受益。”習慣與能力比知識更重要,因為它可以受用終生。可見培養(yǎng)學生的學習習慣是很有遠見的。而對于培養(yǎng)習慣的做法,也是值得肯定的。
有關研究證明:對信息源的信任度越高,對其提供的信息的接受程度就越好。教師要求學生干什么,不是空口說教,而是拿出范例。這就使學生不僅愿意做,而且對老師更加崇敬,因為在他們心目中,老師不僅是教育者,更是學習的榜樣。
贊可夫認為:學生學習的內部誘因,是用學習內容去吸引,使他們對知識產生興趣和愛好。老師的成功做法,對學生活動形成吸引,使他們形成了對知識的渴望。
贊可夫認為:要形成學生學習的內部誘因,需要從培養(yǎng)他們的精神需要入手。所謂精神需要,就是讓他們感到缺乏某種東西。學生產生了對學習的需要,就會對知識的渴望越來越強烈,愿意完成難度較大的作業(yè),能夠體會到緊張的腦力勞動后的滿足。教師用自己的學習成果感染學生,啟發(fā)學生去努力做好該做的一切,這種精神世界的鼓勵,遠比一切其他的方法要好的多。實驗表明,行為的感染力,比說教要高出兩、三倍。
洛扎諾夫的暗示教學法研究證明,如果借助各種暗示手段,讓學生處在一個心情舒暢、輕松愉快的學習環(huán)境中,便可以充分調動有意識和無意識的和諧協(xié)調作用,造成一種學習最佳心理狀態(tài),充分發(fā)揮學生的學習潛力,從而高效能的掌握學習內容。另外,暗示教學法還強調興趣在學習中的作用,強調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發(fā)揮主導作用,要運用各種教學手段激發(fā)學生的學習動機,提高學生的興趣和自信心,不斷調動學習的積極性和求知欲望??梢?,教師充分利用自己的學習成果進行示范性啟發(fā),實際構成了一種良性暗示,使學生在敬仰中進入一種積極主動的學習狀態(tài),從而很好的實現(xiàn)自我完善,并養(yǎng)成良好的自學習慣。